子时是属什么生肖?
子(zǐ)时,是指23时至1时也即午夜。 十二时辰制,见于西汉末年刘歆《左传正义》。认为“子”和“丑”既不同名,也不相配。以夜半二十三点至一点为子时,此时太阳位于赤道以北,地球表面温度开始升高,在赤道上空出现“晨昏线”; “丑”时由一点至三点,凌晨一时至三时,此时地球转速加快,太阳位于北回归线,地面温度迅速上升。
这种观点后来被唐代司马承祯修改并得到沿用,他在《太上洞玄灵宝五岳真形图》中称:“子,正当中,乃一阴生也……丑,乃一阳生也。”“子”仍然为前半夜,“丑”则是后半夜,并且将二者的界限定在了寅时初刻——也就是现代历法的早晨五点。 这种见解影响极为深远,一直延续至今。但是这样的叫法也有问题。
首先,“子”、“丑”作为地支,本身就有阴阳之分——“子”为阴支之首,而“丑”则为阳支的最后一位。其次,从古代天文观测的角度来看,当“子”时过后,太阳确实位于南回归线,但此时地面温度并未出现显著增长,更不存在“一阳生”的问题。
明代学者张岱著《夜航船·日月门》中有言:“子之初,赤道人。午之末,黄道人。”所论与今人观点正好相反,将“子”与“午”做了互换——这显然是一种误认。
究其原因,可能是古时观测位置不佳,或受记载文献疏漏等原因所致。宋代沈括在《梦溪笔谈·象数》就已有指出:“日出在丁,月出在甲,日入在丙,月入在庚。日昼行于上弦,夜行于下弦。”
也就是说,无论是“子”还是“丑”——或者更准确地说,“子”与“丑”之前的一半,其实都属于白天的范畴。只是到了“寅”时,太阳才开始真正苏醒。所以古人造字也是将“子”、“丑”旁配“日”,以示其象征意义。而“寅”则旁配“广”,表示这个时刻太阳已经高升,地面一片宽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