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大学文学院在哪个校区?
金明校区
河南大学文学院是中国建立较早的大学汉语言文学系科之一,其汉语言文学专业创建于1923年(国文系),迄今已有九十年的历史。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和中国现代语言文字改革史上,从三十年代的蒋光慈、汪静之、田汉,到四十年代的王绶铭、刘季侃,再到五十年代的王霞光、张铁夫、吴枫、朱金楼、刘季南、王平凡、董每戡、王玉璋、沈仲章、袁宪会、高冠英、冯天瑜、张贻玖,都曾在这里传道授业,著书立说,桃李盈门,蜚声学界。1951—1978年,河南大学文学院曾经改名为中文系和语言文学系,其间,著名语言学家朱德熙、周驻祥、王章材、王辅臣、张志公、李树峰、王钧林,著名诗人萧三,文艺理论家董绍鹏、杨承运,作家姚雪垠,翻译家、语言学家李霁野、王佐良、赵瑞蕻、罗大冈,经济学家厉无畏等都任教于此,使中文系(语言文学系)的学术影响闻名遐迩。文革浩劫使河大文学院学术事业经受了严重挫折,十年动荡之后,随着河南大学的复兴,学科发展和教学科研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1981年获得学士学位授予权,1984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1998年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2005年获得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2007年被确定为河南省一级重点学科,2008年被教育部批准设立“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09年成为河南大学“211”重点建设学科。
2001年,根据高等教育改革的实际需要,经教育部批准设立了文学院。文学院下设汉语言文学系、戏剧与影视文学系、对外汉语教学系、大学语文教学部;拥有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1个“汉语言文字学”国家级重点学科和“黄河文化与文献”河南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5个河南省省级重点学科,6个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4个“跨世纪学术带头人与学术骨干培养学科”;创办有《汉字文化》杂志;有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文艺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汉语言文字学与对外汉语教学7个教研室,以及黄河文化研究中心、中原文化与文学研究所、汉字文化研究所、文艺美学研究中心、20世纪文学研究中心、国际文化教育中心等19个教学和研究机构。学院的科研成果多次获得国家、教育部及河南省的嘉奖。目前,汉语言文学专业已成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和河南省品牌专业,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团队是国家级教学团队和河南省教学团队,文艺学专业教学团队和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专业教学团队是河南省教学团队,“中国古代文学”是国家级精品课程和河南省精品课程,“现代汉语”、“古代汉语”、“外国文学”、“中国现代文学”、“文学概论”、“训诂学”、“文献学”和“大学语文”是河南省精品课程。
文学院有一支教学科研力量雄厚、老中青有机结合的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工96人,其中专任教师81人,博士生导师19人,教授22人,副教授22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42人,正在攻读博士学位的14人;河南省特聘教授1人,河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5人,河南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10人,河南省优秀专家2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6人,河南省高校教学名师2人,河南省高校创新人才4人,河南省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理论人才3人。
经过多年建设,文学院在“黄河文学与文学史研究”、“汉字文化研究与汉字教育”、“中国现代文艺思潮及作家作品研究”、“中国现当代诗歌研究”等方面已形成自己的研究特点,在学术界有较大影响。近年来,本学科先后共获得国家社科基金课题20余项,出版学术著作10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1500余篇。许多教师在国内外有相当影响,被聘为国家级和省部级重点学科和研究中心的学术机构兼职评委和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