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字代表什么生肖?

益薇明益薇明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月亮在古典中国里,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月亮,古称太阴。在中国古代神话中,月亮中有玉兔捣药、嫦娥奔月等故事。在古代的星象学说中,月亮是辰宿第七,称为“月官”。所以古人用“月官”指代月亮,或者称作“太阴”,这是有出处的。 在古代历法中,农历每月第一日叫做“朔”,十五日叫做“望”。每次“望”的时候,太阳和月亮同时出现在天空正中,此时日月同辉。“朔”与“望”,一个指时间,另一个指方位,合称“月相”。 月相变化是有规律的,以地球为参照物,月球每天向东移动一大段距离,这一大段距离所对应的地理纬度,就叫做“月行一度”。

月相的变化分为新月、娥眉月、上弦月、满月、下弦月、残月等六期。每月初八左右,月亮进入“娥眉月”阶段;十一左右,月亮升到“中天”,也就是正空中最高点,这时满月或“望”出现;二十左右,月亮进入“下弦月”阶段;最后,月亮又重新回到新月的位置。 这是一种规律,但是实际上月亮的运动并非像上述这样严格的时间间隔运动。例如,当月球位于远地点时,它有时能连续两三天停留在“娥眉月”阶段,或者在下一周期一开始就进入“满月”阶段。同样,在下弦月后一周期内,月亮也会“迟到”一天左右才进入“下弦月”阶段。 所以,古书上说“月有大小盈亏之异”“月有九行七滞之异”,就是指这种实际上的误差而言的。 用现代科学来解释,这个所谓的“九行七滞”,其实是月相周期的“波动性”引起的,即月相等于是把月亮的运行分成了若干段,每一段是一个周期。由于地球引力的作用,月亮不是完全按直线运动的,而是有点向下的惯性,每走完一段,就要稍作停留才能开始下一个行程。每个月的月初,月亮刚好走完一个周期,所以呈现出来的是“新月”状态;而每月的月末,月亮则处于上下运动状态的交界处,呈“蛾眉月”状态。

在农历十二个月中,月相有“晦”(初一)、“朗”(初二)、“弦”(初三)、“望”(十六)、“晦”(二十一)等等。其中“晦”“望”分别是农历月初和月末的固定名称。

关于月相的各种称谓,在《尔雅·释天了》里有详细的解释: 新月待宵,谓正月曲如弓,名曰“朔”。 朔旦既朝,谓二月初生,若新弦未断。 当午,谓二月半。 日高,谓二月底,月如钩。 既望,谓三月初升,弦间光满。 昏中,谓三月全明,似圆盘。 食既,谓三月渐落,如钩始缺。 柳满,谓四月柳梢,高挂如轮。 高圆,谓五月夏至,阳极气盛。 晴明,谓五月初阴,月如盘。 渐亏,谓五月中后,月光难满。 如钩,谓六月凉生,月痕下移。 深凹,谓七月初亏,蚀尽端平。 新月,谓八月朔夜,如钩未伸。 静无,谓八月内玄,纤毫皆见。 渐满,谓九月转圆,如盘秋澄。 近冬,谓十月扬芒,锐角始显。 寒空,谓十一月阴盛,月轮如盘。 微芒,谓十二月寒极,阳生于子。 所以啊,月亮的出没就像是一个循环,从“新月”到“满月”又到“新月”,如此周而复始。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