俸表示什么生肖?
猪,为什么是猪呢?因为唐代的禄(相当于现在的工资)是以“钱”来计算的,而10贯钱大约也就是现在2万多人民币的样子,在古代这已经是一笔相当大的钱了,所以唐人总是说自己的禄有多么高,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月薪上万。 而当时一两银子能买200斤米(古代官职越高越不吃饭只喝茶),一石米按五斗算大概就是80斤米,这样算下来一石米的价格就等于4两银子,因此一担米等于15贯钱,也就是90万。 唐玄宗开元年间全国上下平均下来有30%左右的人能吃饱饭,也就是说当时的人每天只需要工作10个小时就能吃到一顿饱饭了。
唐宪宗元和三年天下承平日久,民不聊生,加上连年灾荒和官府征收重税,老百姓连肚子都吃不饱,不少地方爆发了起义。 到了宋代由于货币制度的改革,禄变成了以“贯”为单位了,具体数字史书没有记载,不过宋太祖年间大臣们领到的禄每个月大约是两千五百文而已,换算成今天的人民币也就几百块而已。 所以宋朝的大臣们总是在抱怨自己俸薄。当然这跟北宋中后期官员贪污风气盛行,百姓生活穷苦相比,宋初的情况可以说是清风霁月,朗朗乾坤了。
至于朱元璋定的俸禄标准就有点太低了,以至于明朝许多臣子都要在外面兼职赚钱,比如刘基(刘伯温),张居正,还有方孝孺这些,如果不靠外面的收入,仅凭朝廷给的薪酬,这些人的生活质量都很一般。而明世宗时大臣们的待遇就已经微乎其微了。
俸是指古代政府按规定给予各级官吏的报酬,包括实物报酬与货币报酬。俸禄是主要的财政支出之一。俸禄的大小和实物货币的构成,因时代的不同和官职、等级的差异而各不相同。
战国时代,官吏除领取粮食作报酬外,还给以黄金作赏赐赏。秦汉至魏晋,官僚的俸禄主要是粮食。俸禄的多少按照官品的高低依次递减,级别低的官俸禄微薄。东汉和帝永元十三年(101),第一级最高官俸二千石,月俸350斛(10500斤)。第十九级最低官吏(佐史)月俸10斛(300斤),只能领取七市升,合3斗,养活五口之家十分困难。俸禄主要按月发放,两汉称“常课”;临时分配剩余粮钱,称“课赏”、“赏赐”等,作为恩惠赏给各级官吏。
官吏按制享受俸禄,开始并不给田。汉景帝开其端,平帝时京畿地区八百石以上的官员(中央一般官员与州刺史相当),按等级赐给公田数顷至数十顷,到东汉末年推行更加广泛。曹魏沿用汉制,但赏赐已普遍化。除正常的俸禄外,又给以“复”(免除徭役),“粟”(赐谷),以及赏钱、马、衣服等。俸禄虽然有所增加,但多数官吏仍入不敷出。
晋代俸禄虽有所提高,赐田亦有所增加,但与曹魏一样,多数官俸仍领取不足,需在原俸额外申请增加“课”即增加的俸禄,申请数额大到甚至达到原来俸禄的10倍,朝廷一般都加以批准。这样,多数官僚领取的俸禄大大超过原来标准。但一些低级官吏待遇仍然很低,以致“禄以代耕”,依靠俸禄就可过舒适生活。
南北朝前期,官员不仅俸禄少,甚至常年无米,不能养活妻子儿女。大都需私掠民财,敲诈勒索。北魏孝文帝太和九年(485),实行俸禄制,俸禄全部改为钱币,使官僚从搜刮平民身上得到的利益减少,政权有所巩固。
俸禄多少一般为“官品”与“勋阶”双重标准。唐代官品分九品三十三阶,作为确定等级制的基本依据。勋阶分12等,作为酌情增加俸禄的依据。京官的俸钱以夏、冬两季集中一次发放,地方官则按月发给。高级官员还分别赐给粮食、绢、帛、衣服、车马等,数额十分巨大,大相当于禄俸数十倍到成百倍。同时又重新恢复了赐田。唐代后期,俸禄制名存实亡。五代沿袭唐制,但实际所得低于额定俸禄。北宋初仍行俸禄制,官员的俸禄分为职、散官和勋阶三部分。到真宗天禧年间,最高级官员的月俸合米560斛。地方官员的职官和散官同京官,但勋阶视京官略低于,禄俸也低于京官。后又重申旧制,实行职、散官分离。
南宋以后,职、散官逐渐归于一致,于是把散官改为差遣而与职官相配合。对带遥郡、节度使等官者还行别禄,俸禄收入大大超过本俸。宋朝的俸禄主要以钱、绢、粟的形式发放。宋初又恢复了赐田制。元代俸禄包括俸钱、职田租粟等部分。俸钱一般只发到五品,职田租粟发到从七品。一般高级官吏每年支领禄米1350石到1050石,是历代中最高数额。另外还给以各种赏赐,赐给的米麦及银两等数额巨大。明洪武二年(1369),停给禄米、俸钞,“食其所征”,行官吏就粮于田的俸禄。
洪武十三年,才恢复禄米、俸钞。禄米一般由官府运到京城发放给在京官员,地方官取给于所任官衙,不能就粮于征地。同时又根据官品实行赐茶、衣服等制。清代,按官品高低给以俸银,分为满汉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