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里的生肖是哪几个生肖?
这个没有明确的结论,主要取决于白天和黑夜的定义到底是什么。 假设昼夜更替是地球上某两点之间出现夜晚的概率为0.5(即12点恰好为昼夜分界点的概率为0.5);那么: 如果把“昼”定义成白天的前半段,“夜”定义为黑夜的后半段的话,那么“夜里”就是“有夜晚存在”的子集,其包含的所有时间段都具有概率0.5;换言之,在“昼”“夜”交替的同一时间点,“夜里”的概率也是0.5。 所以这种定义下无论鸡兔同笼还是其他算夜里的方法,得出的答案都是一样的——所有时间段被赋予的概率均为0.5。 如果把白天定义为太阳升起至某个时区的地方时正午的时间段,黑夜定义为太阳落山后的时间区间,这样的话: 由于地方时的差值不是整数,所以在任何一天里,不可能有两个时间点同时处于“昼”与“夜”交替的时刻。因此在这种定义下,“夜里”是一个集合,它包含的是一批一批先后出现的午夜、子夜等时间结点。在这些结点前的时间属于“昼”,这些结点后的时间属于“夜”。所以根据数学期望的计算方法,应该能得出各时辰概率的大小关系以及总概率=各个小概率之和。 不过这种情况对于“鸡兔同笼”问题中“日行千里”的解释就不太合适了。因为“白日行千里”中的“白天”已经具有了明确的时间含义——“从日出开始,经过一个时辰或者多个时辰到达正午”;而“暮夜行千里的“半夜”自然指的是“从日落入后,经过一个时辰或多个时辰到达黎明”。在这种前提下,一天之中往返于边界上的那些时刻就具有了明确的小概率数值。然而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这种计算方式是不现实的。
以上两种对“昼”“夜”的定义各有好处。前者更符合人们对“朝”与“暮”的自然感知,后者则更容易用算数方法得到结果。但这并不能说明第一种定义就一定准确。实际上,天文学上对“昼”“夜”的定义同样遵循这样的原则——白天是指太阳辐射能够到达的地方,而黑夜正好相反。因此无论是从自然感知的角度还是计算的方便程度,“昼”“夜”其实都没有确定的标准答案。我们只能不断调整自己对于“昼”“夜”边界的认知,去尽量接近客观事实。而这种认识本身也依赖于我们的感知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