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年是什么生肖?
“已酉亥”是地支,相当于12个时辰中的某一个,每一个时辰等于现在的两个小时。 “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对应的是现在的时间凌晨一点至三点、五点至七点、上午九点至十一点、下午一点至三点、三点半至五点、下午七点至九点、晚上的九点到半夜十一等等,十二个时辰周而复始。 那么“己酉亥”就在这个循环里,相当于子时、丑时等,也就是在晚上十点和凌晨一点之间。
所以这个问题其实是在问“子时是什么”或者“夜半是什么”吧,答案应该是“夜半,指午夜至凌晨一时。” 天干地支最早是用来记录时间的,后来才用来纪年、纪月…… 我理解的这个问题应该是想问“为什么用‘已’字来表示‘农历五月’,而不是用‘午’‘未’或别的什么字”,因为“五月”就是“巳月”“芒种”的意思啊!
古代把每一天的白天分作十二个时段,叫做“十二辰”,每个时段相当于现在的两个钟头;夜晚也是一样,分成十二个时段,每段也是一个小时,叫做“一更”到“九更”,整个夜晚分成四份,每一份叫“一夜”。 上半夜没有“四更”和“五更”,只有“二更”和“三更”;而下半夜没有“六更”和“七更”,只有“八更”和“九更”。
每个月的天文现象不一样,每个月的第一天的第一更(上午九时至十一点),月亮由西边升起,称“旦”或“月初”;每月的最后一天的最后一阵(晚上十时至次日一点),月亮由东边落下,称“夕”或“月末”。 月满之日一般在阴历的十五或是十六,这时整个月亮都露出来,叫做“望”,这一天往往被记作“戊子”或是“庚寅”等。 而农历的五月份正好在“立夏”和“小满”之间,从公历时间上来看,一般处于“春末夏初”,万物生长,天气越来越热的时间段,所以叫做“孟夏”、“仲夏”或“季夏”都可以,用“酉”字表示“九月”似乎不太恰当,毕竟九月是“申月”呢,这么热的季节用“酉”“辛”之类表示“金秋收获”也太扯了——当然,如果用“未”字表示夏天就合理多了。 至于农历十一月用“亥”表示是因为“立冬”后天气逐渐寒冷,草木凋零,动物也冬眠了,一切看上去都“萧瑟”极了,用“亥”字表示“十一月”再合适不过啦!十二月也用“亥”字表示是因为“冬至”这天气就更为寒冷了,连石头都要冻裂,树木的光杆都可能会拔起,动物更不在话下,所以说“腊节”“大寒”,十二月是用“亥”字来表示最恰当的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