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生肖排序怎么来的?
“天干”有十个,“地支”有十二个,分别将每个天干和地支都排成一个序,从甲子开始,到癸亥结束,一个循环结束后又重新排列,周而复始。这就像人们玩游戏或打麻将时所打的“庄家”一样,每一圈都是从“甲”开始打,打完一轮后又转到“甲”开始打,以此循环。 古人将十天干与十二地支相配,形成了60花甲子,用来计算日子。每天从子时开始到亥时结束,共12时辰,60分钟,每一小时又分成上、下两个半时。
由于地球每24小时自转一圈,每一昼夜分为白昼和黑夜,所以白天被分为上午和下午,夜晚被分为前半夜和后半夜。这样,每一天都被精确地划分成了24个小时,每一个小时又被分成两个半小时。
在一年之中,365天也被精确地分为了24小时,每一小时又分成两个半小时——虽然每天的时间长度都是86400秒,但每一年的开始时间却不是正正好好的凌晨0点0分0秒。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这是因为地球在公转的过程中并非严格按照圆形轨道运动,而是有一个倾斜角度的椭圆轨道,因此出现了“春分”“秋分”“冬至”“夏至”等节气。而每一个节气的到来,就被视作一个“干支纪月”的开始。如立春开始就意味着一个新的农历月的开始,这时把“甲子”放在月份的第一位,那么后面的干支顺序就依次排列,直至本月结束。
而公历1月1日虽然是新年,但是在新旧年交替的那一刻并未进入到下一个“干支纪年”,要等到交节后才可以。这就是为何公历元旦刚过,农历十二月却仍在延续的原因所在。而在我国古代并没有“365天”的说法,只有“五季”之说,即春夏秋冬四季加上中间的“立春节气”和“立冬节气”。
十二生肖的排序和天干地支有关。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古代汉族人民是这样纪年的,又因为十二生肖是属相,每个人都对应一个生肖动物,所以古代汉族人民又用十二生肖来代表十二地支,结合十二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用来表示年月日时。
那么,十二生肖,也就是十二地支的排序又是怎么来的呢?有两种说法。第一种说法认为,这是跟十二生肖动物的趋吉避凶以及相互制约有关。十二生肖地支两两组合,都是天敌关系。排第一的是子鼠,鼠有三窟,所以子鼠排名第一。排名第二的是丑牛,牛很能干,而且可以耕地,所以排名第二。第三个是寅虎,因为农夫怕老虎会吃人,所以用牛来制约老虎,所以老虎排名第三。
接下来是卯兔,因为兔子很聪明有头脑,经常往树洞里钻或者爬到山上,所以逃过许多危险,排名第四。然后是辰龙,龙和兔子是一组,辰龙排名第五。巳蛇,蛇和马是一组,蛇会吃马身上的寄生虫,但是会控制马,而马力气大,所以蛇排在马后面的第六位。
接下来是未羊,羊和猴是一组,山里有老虎,老虎会打架,马和羊不敢上山,猴子不怕老虎,所以把羊放在前,然后利用猴子来躲避老虎的威胁。再接下来是酉鸡和戌狗,鸡和狗是组,鸡晚上打鸣会叫醒狗,提醒狗要警惕陌生人,所以鸡排名酉鸡,狗是戌狗。最后是亥猪,因为猪是不能打仗的。所以排在最后。这是第一种说法。
第二种说法认为,这是根据十二生肖动物的生活规律以及日常规律来的。属相动物的规律对应十二个时辰。子时指晚上十一点到凌晨一点整,是属鼠的活动时间。丑时是凌晨一点到三点整,是牛在反刍的时间。
寅时指的是凌晨三点到五点整,是老虎出来找吃的的时间。卯时指的是凌晨五点到七点整,是兔子出来活动的时间。辰时指的是早上七点到九点整,这个时候一般会刮风然后下雨,而龙是行云降雨的动物,所以龙代表辰时。巳时是九点到十一点整,这个时候蛇都开始从洞里面出来,所以蛇代表巳时。
午时是一点到三点整,是马要吃草的时间,所以马代表午时。未时是三点到五点整,是羊要吃草的时间,所以羊代表未时。申时是五点到七点整,是猴子出来找吃的的时间,所以猴代表申时。酉时是七点到九点整,是鸡要回窝的时候,所以鸡代表酉时。戌时是九点到十一点,是狗看家的时间,狗代表戌时。亥时是十一点到凌晨一点,是猪睡觉的时间,所以猪代表亥时。